April 4, 2020

迷信不好嗎?

羊群效應與合理化


文 / 西打藍 Siddharam

你迷信嗎


你知道嗎?不只是人類,其實動物也很迷信。

行為主義大師史金納(B. F. Skinner)曾做過一個實驗:只要籠裡的鴿子做出動作,就給它食物。久而久之,鴿子就出現莫名的迷信行為。例如撞頭、逆時鐘飛行。鴿子迷信認為,要做出某些行為才會有食物出現。

反觀人類的迷信範圍就更廣了。從宗教團體、心靈勵志書,小至晚上不能剪指甲、搖風鈴。此外,台灣鬼月的迷信就更多了。

這裡不談不影響生活作息的迷信,只談宗教,或是聲稱帶給你能量的迷信,例如前幾年的紫衣。

什麼是迷信


先解釋何謂迷信。

迷信是指,將兩個沒有邏輯關係的現象,連結再一起。

我們可以做個練習:

把水倒在神明桌上,神明桌會濕。是科學。

把水倒在神明桌上,會招來厄運。是迷信。

把錢交給陌生人,會損失金錢。是邏輯。

把錢交給陌生人,會帶來好運。是迷信。

迷信聽起來很笨呢?其實不,它是一種聰明的演化結果,其中也有科學試誤法的精神存在。

例如我們頻頻將錢交給陌生人,而它的確為你帶來好運,那很好。

如果最後發現,根本沒帶來好運,你可能就不再信它了。

所以迷信其實很好嗎?也不是。因為會有兩種心理機制影響我們做出錯誤判斷。

羊群效應與合理化


第一,是羊群效應。

它指的是,人們受到多數人一致的思想或行動影響,而跟從大眾的腳步。

但大眾的行為很可能是錯誤,或不適合你的。

例如從小大家學習英文的方式就是背誦,但它適合你的嗎?

大家都說,努力讀書,以後就會有好的工作,但它是正確的嗎?

第二,是心理學的合理化。

指將不合理的行為、言論、信仰,自圓其說。有硬坳的意思。

常見的有酸葡萄心理:把得不到的說成不好的。還有甜檸檬心理:得不到葡萄時,把檸檬說成甜的。最後還有推卸責任:把個人的失敗,推給其他理由。

由於這兩種心理機制,導致你以為這則「迷信」是有效的。

那麼,要如何判斷宗教團體是否有用,抑或只是個迷信呢?

判斷是迷信,還是真的有用


我有個很簡單的方式,就能判斷。

如果這個團體,標榜可以獲得能量,或是更好的社交能力的話。

你可以藉由減少參加團體,感受是否變得更好,是否獲得它標榜的能力。

如果發現沒有,你必須像毒品成癮一樣,定期吸食才能補充能量。那它就只是個迷信。

迷信不好嗎?


事實上,大部分的宗教,都能帶給人正向的能量。

即使它不符合邏輯,但只要不讓人受到傷害,其實也無傷大雅,不必特別擔心。

說不定,我一直以來相信的邏輯思考,可能也只是一種迷信呢。




閱讀量




聯絡與合作


訂閱電子報,領「我當前 10+ 以上收入源有哪些」一文。

有文字採訪、網站開發,或是諮詢需求,皆可至個人網站參考作品,並聯繫 IG

或是想分享心情、聊聊天、交朋友,可以來秘密通道找我唷。

Email: frank@siddhar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