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14, 2020

在科技與疫情浪潮下,哪種人才最搶手?

人才與資源稀缺


文 / 西打藍 Siddharam

為何能搶手?


什麼東西在疫情影響下,從乏人問津轉為搶手貨?醫用口罩、生存用品、線上課程、遠端視訊軟體。

什麼東西在疫情影響下,從搶手貨變成乏人問津?活動企劃公司、遊覽車、旅遊業、劇組。

什麼人在疫情影響下,從乏人問津轉為搶手?護理人員、醫療研究員、外送員、線上課程老師。

什麼人在疫情影響下,從搶手變成乏人問津?線下活動人員、旅遊業專員、航空服務員、影劇從業人員。

從企業資源與個人角度觀察,搶手與否的原因,並不在於你提供的價值,護理師擁有保障人類生命的高價值,但薪水有比職業演員高嗎?而是取決於你的技能,在當下環境是否「稀缺」

稀缺的演進


現代人的專業能力,和過去有很大的不同。原因來自於科技進步,科技不停地迭代每一時期的「稀缺」

以大眾傳播為例,最初因為紙張與印刷的發明,使得報社人員的價值水漲船高,印刷廠也跟著發大財;接著是電視媒體的興起,對於主播、記者、編輯等專業人才的需求大幅提升,當年的記者還是社會名流的一員呢;而今日只需要一台有網路的手機,就能即時傳遞訊息,許多人當起了 youtubor、網紅、直播主。

我們都知道,現在第一代的報業人員已不復當年盛況,而第二代的傳媒業者也漸漸式微,第三代的網紅則備受看好,不少年輕人的夢想就是當直播主。這就是科技轉變稀缺標的的能力

但行業所需能力,和個人專業能力的稀缺性,是必須分開檢視的。舉例來說:

傳統媒體業因為缺乏稀缺性,所以正逐漸式微,但記者的溝通、自我管理、文字能力,在其他行業中仍被需要。例如當紅的文案行銷人員需要動情的文字能力,而新創公司的專案經理則需要有效率的溝通能力,以及高自律的管理能力,兩者的薪資,絕對都要比媒體業來得有競爭力。

而科技進步帶來的稀缺,又分成兩大類:定位稀缺與整合稀缺。(參考科技導讀

定位稀缺與整合稀缺


定位稀缺:

當數量飽和時,你必須卡好位置。


以資源為例,當你打開 Google Map 搜尋「牛肉麵」時,同時可能會有上百家店被搜尋到,但評分最高以及佔據前三名搜尋位置的店家,一定更有優勢,它代表的稀缺是「排序」;再舉一個例子,當你在十周年情人節時,打算送另一半巧克力,那麼你很可能會選擇高價值的「GODIVA」,而非七七乳加,因為它代表的稀缺是「品味」。這就是所謂的定位稀缺。

若以人才的專業能力為例,當保險業務員趨近飽和,而你是公司裡唯一同時懂得理財規劃和醫療知識的業務員時,你就掌握了定位稀缺。

在戀愛市場中,除了高富帥、白富美以外,如果你足夠幽默、說話有見識,也是一種定位稀缺。

整合稀缺:

掌控複雜度。


以資源為例,現代手機系統分為兩大類,iOS 和 Android,如果你能完美統合兩者,就具備「整合複雜資源」的能力;另一種則是當政府的立法過程太過複雜,導致不夠公開透明時,這時你若具備監察、記述、查證的能力,就能提供「掌握複雜度」的服務;最後一類是像台電這類掌握龐大資源的組織,是一種「壟斷」,也算是整合稀缺的一種。

若以人才專業為例,首先想到的是刑事辯護律師、胸腔外科醫師、演算法工程師這類,掌握複雜學科的專業技術人員。

在偵探小說中的棘手案件裡,能夠察覺細微線索的檢方,也算是掌握了整合稀缺。

科技是種雙面刃


這幾年,科技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

過去曾任職的媒體業,因為社群的出現,而經歷了一波轉型潮,記者、編輯也紛紛出走,流動到其他產業去。

而後來擔任的工程師行業,則是不斷有新的程式語言出現,只要短時間內不精進就會落後,例如我主要使用的程式語言 Vue,是在 2014 年出現的,可能再過幾年,又會被新的語言取代。

一般人要有好的出路,只有兩種選擇:

一是到擁有稀缺的公司就職。

二是讓自己的專業能力足夠稀缺。

目前的我,致力於培養程式與文字能力,擁有兩種業別的工作經驗,朝著有文字力的工程師,以及擁有科技力的文字工作者邁進。

你可以想想,自己現在所處的行業以及個人專業上,是否足夠的稀缺?




閱讀量




聯絡與合作


訂閱電子報,領「我當前 10+ 以上收入源有哪些」一文。

有文字採訪、網站開發,或是諮詢需求,皆可至個人網站參考作品,並聯繫 IG

或是想分享心情、聊聊天、交朋友,可以來秘密通道找我唷。

Email: frank@siddhar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