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西打藍 Siddharam
接案近三年,寫了三百多篇文章,現在一切發展都好,但是回頭看後反思:如果三年間能「多做一件事」,現在的發展可能不只如此,收入多一倍都可能。
那件事是:「榨乾每一分創作的影響力」。但是我為何沒做?細細思究後,發現人人都可能和我一樣做不到。
先聊聊如何「榨乾」影響力。
我身邊的創作者朋友,多數是圍繞部落格、粉專、IG 三地創作,而我初期只專注於前兩者。
但是,還有無數個平台可以同步經營,包含 YT、TikTok,文字平台甚至還有 Matters、Medium、方格子、Potato、Dcard。
臉書社團、Line 社群,也是容易聚眾的地方。經營這麼多平台有何好處?
經營多平台的三個好處
1. 找到最多元的讀者群
使用臉書、IG 的族群圖像相似,而使用部落格、TikTok、Dcard 的人則很不一樣。
你只需要將文章、創作轉譯成不同平台適合的口吻、格式、字數,就能吸引新族群關注,創造最大影響力。
2. 分散單一平台風險
我會開始經營 IG,一大部分原因是為了降低臉書低觸及的風險。
雖然我的粉專觸及仍不錯,但只經營單一幾個平台,容易受限,得失心也會過重,很有必要擴張舒適圈。
3. 發現未知寶藏
我在玩 IG 前,完全不知道 IG 世界是如此蓬勃發展,對話交流能這麼自然輕鬆。
如果我不嘗試,就只能苦苦守在粉專前,不知道寶藏距離僅有咫尺,卻失之交臂。
既然有這麼多好處,為什麼過去近三年,我都沒做這件事呢?我反省以後,也歸納出三個可能原因:
三個沒執行的原因
1. 完美主義
我過去常固執認為:「每次端出的成品,一定要 90 分以上,才上得了檯面。」
這樣的想法,可能適用於特定工作,但不適用於經營社群。因為社群的時間與效率更重要,更好的作法是邊做邊調整。
與其花費一年時間,做出自己最滿意產品,卻不受大眾喜歡;不如花兩個月時間推出最小可行性產品,花十個月時間根據使用者反饋調整到最好。
2.平台歧視
我當初認為,IG 適合圖文創作者,不適合像我這樣以文字創作為核心的人。但是我自我設限了。
另一個例子是抖音,多數人認為只有小孩才玩抖音,但這樣的想法,也就否決新平台的發展潛能。
創作者不該歧視平台,而是該最大程度擁抱各種平台。
3.沒時間
經營多平台,會花費許多時間,這點我不否認。
我過去的錯誤之一,是喜歡單幹:一個人寫作、設計、排版、下標籤、架網站、拍背景圖,光是要產出一篇圖文並茂的文,就要花費大筆時間。
但是我們可以換個方式:找人合作。
合作方式不一樣需要金錢,也能以工換工,或是合夥經營都可以。善用槓桿,才能孕育更多可能。
擴展多平台下的好處
我在多重曝光後,收穫最大的好處,是合作機會變多、視野更廣。
例如我十月份收穫了三個讀書會,有人邀請加入創作者群、一起遠端線上工作,也開展新的合作機會。
不把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而是最大化籃子數,才是經營個人品牌應有的態度。
這麼做後,你會發現,很多時候自己都不知道影響力是從哪來的,就默默收到不同領域、年齡層的關注,做任何事情都容易多了。
任何有志經營個人品牌、自媒體的你,建議可以試試經營多個平台,榨乾你每一分創作的影響力吧!
(日常生活與工作靈感都在 IG、限動:@sidd.blue)
閱讀量次
聯絡與合作
訂閱電子報,領「我當前 10+ 以上收入源有哪些」一文。
有文字採訪、網站開發,或是諮詢需求,皆可至個人網站參考作品,並聯繫 IG。
或是想分享心情、聊聊天、交朋友,可以來秘密通道找我唷。
Email: frank@siddhar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