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13, 2022

出版第 2 本書:《看海記事》

6 位夥伴共同完成,採訪 30 位基隆碼頭 / 海上工作者


文 / 西打藍 Siddharam

《看海記事》,是我 2022 年出版的第 2 本書。封面好看,插圖設計用心,內容有關基隆海港職人的工作與生活,值得品味。

本書出版過程,我負責統籌、採訪與撰寫,找來 6 名夥伴共同完成。它幾乎和我第 1 本書《修煉》同步進行。

書中共採訪 30 位基隆海港職人,類型包含行船人、船舶人、運貨人、港邊生活者。實際採訪誰呢?

有船長、水手長、船廚、引水人、打撈業人、驗船師、潛水救難者、碼頭工人、汕頭咖哩老闆、委託行老闆等...。

和一般書籍不同的是,本書共有 6-7 名採訪與撰寫者,是從採訪者第一視角撰寫,即使很硬的主題,讀起來也很有趣可口。

我最初在寫書過程,遇到兩個很大困難:

1. 需要提案 50-60 名主備案人選,最終找齊 30 位受訪者。
2. 同時寫兩本書、處理其他接案,時間不充裕。

怎麼辦?

搜集 50-60 位潛在受訪者


要在基隆搜集 50-60 名不同職業的海港工作者,已經有很高難度。要能聯繫上,並且說服對方受訪,是更高難度的事。

我幾乎問遍基隆朋友,只要遇到認識的人都會先問:「你認識驗船師 / 水手長 / 船廚嗎?因為我最近在寫一本書...」

尋訪過程,我們也被多次拒絕。例如有些職業太過隱晦不方便採訪,也有人自認沒有故事好講,或是懷疑我們的來意。當時自覺像個業務,被拒絕到家常便飯。

最終身邊朋友在我不斷騷擾下,加上「多位夥伴」協助,才一起找齊足夠受訪者,供委託方挑選。

而這些夥伴是怎麼來的?我為什麼要找他們,而不自己獨立寫書?

同時寫兩本書,時間不充裕


《看海記事》內容明確,最困難的是找到、聯繫、採訪受訪者。

我接到寫書委託後,我選擇不獨自完成本書,而是找多位夥伴協作。實際怎麼找?

我當時在基隆舉辦一場小型「文字創作交流活動」,邀請有文字工作經驗的人參與。

我在活動過程中,認識不同領域文字工作者的能力、性格與經驗。活動過程中,我就在物色適合人選參與專案。

接著,我一個個談妥合作。並把自己定位為統籌者,所有能分配的任務,都交由夥伴執行,我負責掌控時程。

只當夥伴沒空檔,或需要幫助,我才協助尋找 / 聯繫受訪者、補位採訪。

直到最終撰寫階段,我第一本書也剛好完成,我才主力撰寫。再經過編輯、攝影、排版流程,最終順利完成專案。

最後來多聊聊夥伴,和這本書的趣味所在。

我所深愛的基隆


我近期在接案、開創副業過程,越來越明白夥伴重要性。我當然可以獨立完成,賺所有委託費用,只是大概會累垮、缺乏效率,甚至導致書籍難產而失約。

有了夥伴,不但能快速推動進度,還能開創新想法、有不同衝擊。

例如我就不曾想過,可以採訪到船廚、港務局專門的理髮師、驗船師、撈船者。這些想都沒想過的職業,都是有夥伴才迸發的收穫。

書中文章,因為多了不同採訪、撰寫者的視角,才增色不少,更趣味些。

因此,這次從搜集採訪名單、聯繫,分配採訪、整理受訪紀錄,以及最後的寫作、編輯修稿,都是所有夥伴共同完成。

寫完本書的另一個收穫,是讓我這位基隆熱愛者,更深入了解基隆的百業與前世:

那些高高豎立的橋式起重機,日常在做什麼工作?
如何調度碼頭裡的貨櫃?驗船師的工作是什麼?
如何海上救援?是怎麼蓋碼頭的?
港務局內的神秘理髮廳有什麼樣的故事?

透過這次寫書,我又更愛這塊土地一些。2023 年,我在基隆還會有新成果:刊物、合作策展、小創業,可見我多愛這座有山、有海、有人味的城市。

期待本書,能讓更多人喜歡這座雨都多一些。若你有任何基隆有關合作與想法,歡迎找我!

最後,特別謝謝好風土文化有限公司、蔚藍文化、陽明海運。

(日常生活與接案歷程分享都在 IG、限動:@sidd.blue




閱讀量




聯絡與合作


訂閱電子報,領「我當前 10+ 以上收入源有哪些」一文。

有文字採訪、網站開發,或是諮詢需求,皆可至個人網站參考作品,並聯繫 IG

或是想分享心情、聊聊天、交朋友,可以來秘密通道找我唷。

Email: frank@siddhar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