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西打藍 Siddharam
我以前當記者時,很常看人臉色,
主管眉頭一皺,我就擔心稿子出問題。
公司同事「嘖」一聲,
我就會分心觀察他的情緒。
我在工作上「過度在乎別人」的狀態,
至今仍然會出現。
我很討厭這樣的自己,
但「在乎別人」有它的好處。
關心公司的積極態度
例如,當老闆突然找你時,
你會好奇老闆怎麼了?
遇到困難了嗎?
你的心情是正面、積極的,
真心想幫助老闆解決問題,讓公司更好。
我雖然在乎老闆怎麼想,
但並不耗能。
然而另一種狀態就不好了。
看老闆臉色生活
以前主管突然找我時,
我會全身緊蹦,
擔心自己做錯什麼了嗎?
尤其被單獨叫進會議室時,
我會全力揣測他的想法,
心情好緊張,
這是超級耗能的狀態。
這兩個例子同樣是「在乎別人」,
一個是負面的緊張擔憂,
另一個則是積極與好奇。
這也很像買生日禮物的 2 種心態。
怕買錯禮物
當朋友生日時,
你因為在乎他的心情,
希望買對禮物。
心裡卻擔心:
「如果他不喜歡怎麼辦?」
「會不會覺得我不用心?」
因此買的很糾結,
深怕對方不滿意。
另一種心態則很不同。
你決定了世界模樣
我現在買禮物給朋友時,
心情多半是快樂的,
總是心想「他一定會喜歡。」
即使不喜歡也沒關係,
看他想要什麼,我們再一起去買啊。
我突然發現,
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幾乎就決定自己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裡。
而這需要學習「課題分離」。
不開心,是對方的課題
課題分離有兩種情境:
1.你過度在乎別人怎麼想
2.你投射自己到別人身上
在第一種狀況下,
若朋友不喜歡你買的禮物,心裡不開心時,
「不開心」是對方的課題,與你無關。
因為你準備再好,
都無法掌控對方的反應,
你只能掌控自己回應的方式。
你想控制別人
第二種狀況是,
當朋友想去創業時,
你卻說一句:
「創業很難,你不適合啦。」
此刻的你,並不在乎對方需求,
只是投射自己做不到的念頭,強加在他身上。
你身邊一定有父母、老師、主管曾這麼對你。
如果沒有學會課題分離,
人將內耗一輩子。
每時每刻,無形的內耗
當你每時每刻,都花心神專研他人的臉色,
想辦法揣測對方意思時,
這就是一種無形內耗。
雖然你整天在辦公室吹冷氣,
但你的身體長期處於緊蹦狀態,
漸漸的,你的能量會被磨耗殆盡。
而身體緊蹦的你,根本無法做事。
反過來,如果你曾經對人擺臉色,
期待別人理解你時,
就變成「你」在內耗別人。
那麼,
要怎麼面對課題分離呢?
處理自己的課題
當有同事在背後說你壞話,你知道後很難過。
此時的你,要去辨認這是誰的課題。
你的同事,
要面臨的是說人壞話的課題。
而你要面臨的,
則是自己選擇難過情緒的課題。
你永遠無法干涉別人的回應方式,
只能處理自己的課題。
無心的一句話,你記一輩子
有時別人說的一句氣話,
他過兩天就忘記,
但你卻記住一輩子,
白花力氣在對方無心的話語上。
我以前是個會說氣話的人,
總是很兇說些讓自己後悔的話。
直到我有天意識到,
雖然一時痛快,但會讓人傷心好久好久後,
我才明白自己犯錯。
別干涉別人的課題
同樣的,
你不該成為一個干涉別人課題的人。
當你媽媽說:
「一個人在家好無聊,有空多來陪我。」
因此,你為了媽媽而放棄國外工作,
選擇回老家住。
但是「無聊」這件事,
是媽媽要獨自面對的人生課題,
不該由你負責。
別人怎麼想,關我什麼事?
課題分離是一輩子的工作,無法速成。
我即使練習好多年,
依舊會在熟悉的環境中,過度在乎別人想法。
例如我還是想要父母的認同,
希望被朋友喜歡。
這些反射心態依舊存在。
但我近年開始對自己說一句魔法箴言,
每當我過度在乎別人時,都會對自己說一句:
「他怎麼想,關我什麼事?」
人會自證預言。
我慢慢成為一個,
不花時間揣測別人想法的人了。
逐漸從人際關係中解脫。
(日常生活與接案歷程分享都在 IG、限動:西打藍)
閱讀量次
聯絡與合作
訂閱電子報,領「我當前 10+ 以上收入源有哪些」一文。
有文字採訪、網站開發,或是諮詢需求,皆可至個人網站參考作品,並聯繫 IG。
或是想分享心情、聊聊天、交朋友,可以來秘密通道找我唷。
Email: frank@siddhar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