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西打藍 Siddharam
這週五,
我走在台北路上,
突然創了新 IG 帳號。
在沒有規劃下,
剪輯一支當天拍的影片,
直接就發了。
隔一天,
我又拍了一部,
手機剪完就發。
我為什麼這麼做?
答案是:「拋下包袱。」
而這正是經營自媒體的人,
會卡住的地方。
▎你,想要表現很好
3 年前,
我玩 IG 的原因,
就是想換個地方,
放長文章。
我並沒有好好玩 IG,
就只是放長文,
並逐步學習各種「經營」方法。
後來有短影音了,
我仍用一種「專業方式」玩它。
每次發影片都準備好久,
後來停更。
這些都源於一個原因:
「想要表現更好。」
想經營自媒體的你,
一定曾有相似感受:
▎你為什麼拖延?
首先,
你會花很久時間想題材;
接著,
你開始拍攝、寫文,
花力氣修修改改;
發文後,
你時刻關心數據,
想著「讀者喜歡嗎?」
這些種種,
導致我們超久發一次文。
甚至因為成效不好,
就不再發了。
我花了很大努力,
已經最簡化發文方式,
但仍然很有包袱。
突然有天,
我看見解決問題的方式。
▎改變我的一部影片
前幾天滑手機時,
看到一部影片,
分享一種記錄生活方式:
時間 + 心情 + 景色 + 當時感受
影片還補充說:
「不追求好看,只紀錄當下。」
我整個被打動,
超想馬上拍一部。
我當下沒意識到,
這能解決我的問題。
▎突然營業
週五,
我去整理永和區的房間,
準備帶房客看房。
我躺在小沙發,
不小心睡著。
起床後,
想到那部影片,
馬上就拍了一段。
接著沿路忙到晚上,
在回家路上想著:
「拍都拍了,不發好可惜。」
但,要發在哪裡呢?
▎我創了影片帳號
我原本想發在原本帳號,
但始終有點糾結,
覺得貼文調性差太多。
於是我心想:
「乾脆重來一次吧。」
新帳號就誕生了。
我用手機軟體上字幕,
簡單做封面,
約半小時,就發文了。
一切都沒有規劃,
突然就做了。
我也感受到一股很不一樣的心情。
▎重新玩一次
我發文後,
重複看好多次。
想著:
「明年回頭看,一定會有滿滿感動。」
因為有分享限動關係,
幾位老朋友來留言、追蹤,
還聊了一下天。
我突然有一種,
創了個人帳號,
重新玩 IG 的感覺。
接著,我又做了一部影片。
▎和朋友的某一刻
隔天,
我跟夥伴帶租客看房,
當下想著:
「跟朋友拍影片紀錄當下,
不就是我很想做的事嗎?」
於是第二部影片誕生了,
介紹了超常碰面的工作夥伴。
我同時也想到超多可能性,
充滿期待。
▎我的新實驗場
我開始想:
有沒有想跟誰拍?
是不是可以直播看看?
要不要準備什麼造型呢?
我開始有點期待每一天,
有哪些事想記錄下來。
同時我也思考,
對比以前的發文流程,
少了好多「拖延」。
▎終於能輕鬆發文了
我不用思考主題,
紀錄當下就好;
我也不用準備完美,
上個字幕,做個封面,
就可以發了;
新帳號,
也沒什麼數據好看,
反而有很多實驗可能性。
那麼,
對於想經營 IG 的你,
我想分享一些心得。
▎放下經營
你不一定要按照我的格式做,
但可以用「新流程」,
解決現況問題。
如果你花很多時間想標題、
做內容、修修改改,
那麼你該思考:
「有什麼新作法,
能讓你穩定發文,減少拖延?」
自媒體的精髓,
就是持續。
只要持續做,
你就會慢慢進步。
最怕的,
是規劃太完整,
結果行動力超級差。
▎紀錄真實生活
我的相簿裡,
總有好多照片、影片,
不知道該怎麼整理。
如果有一個地方,
可以紀錄最想記得的那一刻,
好像就不用存那麼多照片了。
新的帳號,
讓我有從零玩 IG 的感覺。
這或許也是社群軟體最初的存在意義:
「交朋友,紀錄生活。」
謝謝那部影片,
讓我重新玩一次社群。
(日常生活與接案歷程分享都在 IG、限動:西打藍)
閱讀量次
聯絡與合作
訂閱電子報,領「我當前 10+ 以上收入源有哪些」一文。
有文字採訪、網站開發,或是諮詢需求,皆可至個人網站參考作品,並聯繫 IG。
或是想分享心情、聊聊天、交朋友,可以來秘密通道找我唷。
Email: frank@siddhar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