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16, 2020

採訪工作日常:一日採訪三位創業家

怎麼面對大人物


文 / 西打藍 Siddharam

久違的採訪工作


今天(4/16)早上十一點,和合作夥伴在信義區碰面,原本以為夥伴只是拿名片給我就離開,由我獨自完成今日的三個訪談,結果發現,原來是夥伴主力採訪,我來輔助提問,並完成稿子。

這次會有這麼大的誤會,主因是過去三年的媒體採訪經驗,多半由我獨自完成專訪,甚至參加記者會時,也都是自己去,很少會和主管或同事一同到場。

而夥伴與我相反,如果是兩人採訪時,通常由他主導,而同事負責記述與撰稿。

導致第一位客戶的採訪,變成雙人秀,一下由他問,一下換我問,但因為彼此的採訪經驗夠豐富,沒有發生打架情況。後來才知道是過去習慣的工作模式不同,彼此都覺得意外。

因為有一陣子沒做採訪工作,又喚起我久違的記憶,包括採訪前的緊張情緒、記者的自大性格、採訪的心態擺正,都是過去採訪時曾走過的歷程。

三位創業家


今天採訪的目標,是和辦公室設計有關,所以其中兩位訪談人是業主,也是創業家,另一位則是開設辦公室設計公司的創辦人。總之都是旗下有數十位員工,每月可能發出去百萬薪水的人物。

在採訪前,意識到他們是每月新台幣百萬上下,並且受訪經驗老道的人時,突然有些緊張,擔心自己準備的不夠充分,會不會浪費他們時間?在現場的反應、互動會不會不夠即時精準?

巧的是,第三位受訪者才剛結束華視的採訪,接著就要和我們對談,並得在四十分鐘後趕往下一個目的地,各個都是大忙人。

但當採訪開始時,那些緊張感似乎就憑空消失了。因為大多數時間,我都在專注聆聽對方回答,紀錄訪談內容,接著快速在心裡整理回答,把球丟回去給他。反而是對方會擔心回答的不好,或是想不到怎麼回答,大家都比較擔心自己的表現,而不是別人。

採訪完第一位客戶後,我也和夥伴交換意見,他覺得我問的問題太過廣泛,會讓客戶不好回答,但我則認為,如果限縮的太小,反而會讓對方的回答有預設立場。此時才發現,雙人採訪也是有好處,可以互相提醒求進步。

記者的原罪


我認為,記者是一群高傲的人。尤其是政治線和科技線的記者。

因為這一線的記者,常常有機會和螢光幕前的大人物碰面。例如之前在跑科技線時,經常和上市櫃的創業家做專訪,或參加 Google、Microsoft、惠普、NVIDIA、台灣知名硬體廠的記者會,聊的都是最前沿的產品、團隊也都是國際級水準,仿佛自己也是他們的一員一樣。

而大人物也不像螢光幕前那麼有距離感,而是會對你好聲好氣,盡所能地招待你。但其實他們看重的不是你這個人,而是你背後的媒體資源,你的記者頭銜。如果你把名片拿掉,可能連見都見不到對方一面。

之前聽過一則分享,大意是:一名記者白天到一間中型企業採訪創辦人,被對方當成貴賓招待,甚至進到創辦人的辦公室裡泡茶聊天;採訪結束後離開,過了幾個小時,他因為有其他業務想和對方多聊聊,結果還沒進門就被警衛攔住,接著往上通報後,只有公司行政來招呼,最後連個副理都見不到。

所以別被名片上的頭銜給迷惑了,大人物只在同類人,或是有相關利益的人面前,才會平而視之。對他們來說,當你沒了籌碼,你就不再是同一個牌桌上的人了。

好的問題、好的心態


因此身為採訪者,你該注重的不是虛榮,而是如何完成你的工作,把該問的問題問好,以及擺正自己的心態。

如何發問、列訪鋼,也是一種學問,而核心精神都是要完成「採訪目的」。

例如我這次的採訪目的,是採集客戶在進行辦公室設計的前後,有碰過哪些坑。

既然目的已經很明確了,在採訪時就不能臨時起意,突然對對方的業務感興趣,或是對對方的業餘愛好有興趣,而遠離目的。這也是初期採訪時容易犯的錯。

我曾經沒有想好明確目的,就很隨興的列了訪鋼出發,到了現場發現,到處都是可能的採訪線索,因為你不知道來的目的是什麼。

再來是心態。核心精神是真誠,但我想說一個小細節,就是不要「不懂裝懂」。

當你在採訪一個 5G 題材時,當對方提到專業術語如「毫米波」時,這時別點頭假裝知道,你應該盡早提問才對。這也是一種真誠的表現。

代表自已的品牌


採訪結束後,真的是累癱了。每一次採訪都要專心至少四十分鐘,還得即時回應對方,是一個挺耗心神的工作。

在西門町的路上我想了想,代表自己出去採訪,和代表公司出去採訪,兩者的心態是很不一樣的。

代表自己的話,你會很注重名聲以及信任度,因為很可能會和客戶長期合作,如果名聲打壞了,除了損失既有客戶外,也會連帶影響其他潛在客戶,讓業務推廣變得困難。而代表公司的話,你可能隨時拍拍屁股就閃人,不需要管長期的業務發展。

雖說負擔變重了,但還是很喜歡採訪工作,每認識不同的人,就像看一部電影,翻一本書一樣,會有不同領域及角度的啟發。尤其是創業家們,各個的故事都很精采,也很受用。

採訪完後就得寫稿了,寫文字是少數沒有收入,我仍會持續做下去的事,就像你們看到的這篇文章一樣。但今天的採訪可是有稿費的呢。




閱讀量




聯絡與合作


訂閱電子報,領「我當前 10+ 以上收入源有哪些」一文。

有文字採訪、網站開發,或是諮詢需求,皆可至個人網站參考作品,並聯繫 IG

或是想分享心情、聊聊天、交朋友,可以來秘密通道找我唷。

Email: frank@siddhar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