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7, 2020

武漢封城日記:第一線觀察直擊

末日最後一天,你想做什麼?


文 / 西打藍 Siddharam

武漢封城日記


《武漢封城日記》一書,是女性主義倡議者郭晶,在武漢第一線觀察所寫的日記。

書中除了描述生活的驟變、鄰里日常、對政府的控訴外,還包含身為女性主義者對家庭權力的省思,以及朋友間對這次疫情,所引發出的種種討論,包含世界末日來臨時,會想做什麼?也談到自己為什麼害怕死亡。

此文會依生活驟變、政府權力、女性主義、朋友話題展開討論。並擷取書中喜歡的句子置於文末,大家可以跳著讀。

生活驟變


從中國政府公開疫情數據,到武漢封城後,整座武漢市就被拋出秩序之外,過去習以為常的制度、習慣,全部都得重來。包含「出門」這件事。

武漢市民,以及全世界的市民,都像戴上變色鏡片般,以嶄新角度看待周遭的一切。尤其是在踏出家門的那一刻,每一步都踏得謹慎小心。

郭晶說:看到電梯裡鏡子的自己有眼屎,她選擇不去處理它。

去藥物店買物資時,別人買什麼,她就跟著買。

她說:「每天出門成為我的一個重要日常。其實我已經覺得出門不是必要,可我還在偏執地堅持。」

「『保重』變成人們日常的祝福語。」

上述這幾段,讀了之後是不是有既視感?

今年過了快三分之一,因為疫情影響,再怎麼不想知道疫情發展,每天打開手機、社群網路,仍有大量訊息湧入,提醒著你「病毒仍在」

戴口罩、消毒、安全距離,已經成為出門後的一種儀式,是一種為了社會秩序、社會安全的不得不。

政府的控訴


台灣人應該是中國、香港人之外,最了解中國政府做事方式的人。而在大中華思想文化的影響下,大家也都認為:「權力允許控制」

郭晶寫道:「政府在應對傳染病的時候,除了控制病毒本身,還要將人們的恐懼考慮在內。可是恰恰相反,有的地方開始鼓勵舉報,舉報一個新冠狀病毒肺炎病人獎勵1萬元,病人自覺去醫院也會獎勵一些錢。」

「他們擺攤的位置相對空曠,比起超市密閉的空間,反而更可以避免病毒的傳播。可是他們就是要被驅趕。」

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台灣,輿論上可能會是兩極化:一邊贊同政府為了保障全體人民健康,個人的自由是可以被犧牲的;另一邊則反。

如果要符合程序的話,政府就得和民眾溝通,達成共識後開始實施。但這番溝通也可能沒完沒了,導致疫情延誤,病毒擴散。所以重大災害通常還是政府先行,同時與民間單位溝通,持續改善。

每個國家的人民性格、歷史淵源不同,所習慣的溝通方式也有所差異。這裡就不對中國或台灣政府使用的方式進行評論。

女性主義者對家庭的觀察


日記很大一部分描寫的,是身為女性主義倡議者的郭晶,在疫情中的省思觀察。

包含男性在隔離期間,感受到失去公共生活的匱乏感,正是以家務責任為核心的傳統女性,她們的日常生活。

另外也關心回歸家庭的男性,如果在家中行使暴力的話,那些在城市無所依靠的女性,該何去何從的擔憂。

分享兩段很觸動我的文字:

「女人不被社會鼓勵表達憤怒,不被鼓勵發脾氣.....因此,表達情緒的方式轉為『冷暴力』,而這卻是另一種對自己的傷害。」

「我們講到相對主流的時候,分享了主流照,大家都是長發。那個時候,大家也穿高跟鞋,有人穿過9公分的高跟鞋。我和朋友們相對擺脫了主流社會對女性的束縛。有個朋友說:『大家主流的時候都沒有特點,現在更有個性。』

朋友間的話題


日記中,郭晶也和其他城市的朋友保持聯絡,除了維持社交外,也讓自己不至於被孤獨淹沒。

他們除了討論家常、疫情外,還針對各個有趣且深刻的命題展開討論,例如:

「離末日只剩最後一天,你會想做什麼?」光是這段提問就帶給我不少省思。

如果我的末日願望,是和另一半共度的話,你怎麼知道另一半的願望,也是跟你共度呢?說不定對方是想和朋友、家人一同迎接末日的到來。

而如果你的願望是大吃大喝一頓的話,餐廳有可能在末日前營業嗎?既然社會秩序已經解構了,這些洗菜、做菜的人就沒必要做這些事情了,你的願望也難以實現。

還有一個命題是:「為什麼害怕死亡?」

有人回答:「害怕死前的痛苦」、「擔心財產沒處理好」、「擔心自己的意識消失」。對我而言則是期待感與不捨感並存。

死亡的議題,在我生長的環境中是禁止被討論的,小時候,在路邊看到喪禮時,大人總會要我轉頭別看,這些都是源於不願面對死亡的恐懼心理。

另外還聊到:「最早的記憶」、「最想擁有的超能力」。每個人的答案都代表他們的性格,以及內心的關注與渴望。

語錄整理


最後紀錄一些書裡喜歡的句子,作為結尾:

「一個城市就這樣一下子停了下來。它什麼時候再活過來?」

「忽然覺得這種做法有點病態,其實我家裡儲備的食物至少夠我吃一個月啦。可是我又怎能在這種情況下過分苛責自己呢。

「小孩太善良了,第二天就會原諒我們。當然,這也是因為小孩的生活必須依賴於大人。」

「我們不說的東西會成為秘密,這些秘密將產生羞恥,恐懼和神話。」《陰道之道》

「在沒有找到自己珍視的東西的時候,總是喜歡和別人比較。」

「集體主義和英雄主義。在災難面前,我們塑造一味奉獻的英雄,貶低所謂『自私』的行為,而事實上很多看似自私的行為只是人們的自保而已。」




閱讀量




聯絡與合作


訂閱電子報,領「我當前 10+ 以上收入源有哪些」一文。

有文字採訪、網站開發,或是諮詢需求,皆可至個人網站參考作品,並聯繫 IG

或是想分享心情、聊聊天、交朋友,可以來秘密通道找我唷。

Email: frank@siddhar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