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13, 2022

召集六位夥伴協作接案的思辨

比犯錯更重要的事


文 / 西打藍 Siddharam

我剛結束六天六夜的馬祖五島假期,這是今年第一次放假出遊。回來後,有一項出版品案,我共召集六人一起協作,包含列訪談人選、初訪、採訪、撰稿。

想分享召集過程中,我所經歷的思辨:

1. 誰是適合協作的人選?
我在前幾篇文提到,為了尋找夥伴,我舉辦了一次文字交流活動。活動過程,經由各自分享對訪談、寫作的經驗後,我立刻心裡有數,知道誰適合這次協作,誰適合其他。

判斷方式,不是從他說話的內容,而是他參與活動的方式。在活動過程中,我可以覺察他的主被動性、團體適應性、看事情的角度,綜合判斷他是否適合這次的團隊協作。

2. 如何溝通?
召集夥伴後,他們各自是全職工作者、兼職工作者、自由工作者、店家負責人,大家時間不一。我在執行過程,內心時常想著:

有需要開全體會議嗎?我認為要少開多人會議,以文字溝通優先,節省各自時間。高機動性的小組會議更適合我們,當下有開會需求時,就以當下能參與、適合參與的人加入就好。

是否建立群組?是。群組的功能,是公告執行現況、解答提問。此外,所有資料上雲,減少群組傳檔。

我想清楚,也大致規劃後,最常會接著問兩句話:「這是我目前的想法與規劃,你們覺得有其他更好作法嗎?」「你們覺得這件事怎麼執行較好?」

3. 如何安排工作?
我定位自己是引導者,以能順利運作團隊,準時交付需求為目標。

引導者特殊的地方在於,我要充分運用團隊優勢,自己能不做的,盡量放權給夥伴執行。

這需要對夥伴的認識,對團體運作的理解,以及信任。

信任這件事,是蛋生雞,雞生蛋的問題嗎?究竟要先信任人,還是對方本身要值得信任?

我認為信任是一種累積。當你託付工作給對方,他是會盡早完成,還是草率完成,又或是遲交後抱怨?每一次行動,都在累積信任。

4. 犯錯怎麼辦?
我在做一件事之前,都會優先想好最壞情況。

若團隊運作不順怎麼辦?我最壞解法,是整包工作轉移給其他適合人選執行。

若因疫情,沒人願意受訪怎麼辦?跟業主商量延遲方案。

大家在執行過程中,必會犯錯。我認為比犯錯更重要的,是留有轉圜餘地,擁有能重新開始、反省改正的機會,建立反脆弱。

這四件事,是團隊協作過程,我所經歷的思辨。

當我問每位夥伴「為什麼想參與這項專案」之前,我自己都會先回答:「我執行這案子的原因,不是為了錢。第一是為了挖掘更多基隆有意思的故事,第二是為了經歷找尋團隊、協作的過程。」

期待和夥伴協作過程,會持續有種種思辨。這是我寫下這篇文後,發現的額外好處。




閱讀量




聯絡與合作


訂閱電子報,領「我當前 10+ 以上收入源有哪些」一文。

有文字採訪、網站開發,或是諮詢需求,皆可至個人網站參考作品,並聯繫 IG

或是想分享心情、聊聊天、交朋友,可以來秘密通道找我唷。

Email: frank@siddhar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