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西打藍 Siddharam
最近讀《文化地圖》,書裡把不同文化做了 8 個刻度量表,其中一項是溝通的「高情境、低情境」。
其中,日本是溝通最「高情境」的國家,美國則是最低。
高情境的最好解釋,是前幾年流行的「閱讀空氣」。
高情境國家的人話不多、較含蓄,對話者必須努力領會話中含意。
低情境則是「說你所想、想你所說」,溝通上更直接,並且重複重點。
以下整理什麼樣的歷史文化,會造就高低情境差異?也聊聊台灣人屬於哪一類。
歷史越長,情境越高
你可以想像,當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承越久,就越容易有共通語言、記憶,可以流傳一代又一代。
日本是島國,也很少有外來文化,因此有很多集體記憶,讓他們的對話保有高情境。
美國僅有數百年歷史,是來自世界各國移民組成,有不同歷史、語言、背景。
美國為了精準傳遞知識,溝通上會盡量清楚直白。
有個舉例,相信你一聽就懂:婚姻。
結婚第 1 年的夫妻,和結婚 50 年的夫妻,溝通方式一定是後者更簡潔有默契。
一個眼神、動作,就知道彼此想做什麼、心情怎麼樣。
再來聊聊用「文字量」判斷情境高低。
從文字數量,就能判斷情境高低
英文約有 50 萬字,而法文僅有 7 萬字。
可以想像,法國人之間要對話,更依賴情境給的線索。
日語的腿、腳,是同一個字;印地語的明天、昨天是同個字。
法文字的無聊,也等於煩擾,甚至還有大量成語典故。
想要聽懂高情境國家的人說話,特別需要「閱讀空氣」。
高情境國家人的「不」,也往往都要再三確認。
接著聊聊台灣人。
台灣人是高情境嗎?
書中沒有提到台灣人,這部分是我的觀察。
我父輩的溝通,很常使用「高情境」。話不會說清楚,常常要我去領悟。
家人也喜歡用「仙人拍鼓有時錯,跤步踏差啥人無?」這類詞語做表達,都要後輩自己多想想才能懂。
而我這一輩的朋友,則喜歡用「我考慮看看」「隨便」「這很難,我盡量」,去委婉表達內心想法。
因此我認為台灣人是偏向高情境一些,而現在有朝向低情境的趨勢。
情境高低,取決你正和誰對話
書中讓我們猜一猜:「高與高、低與低、高與低情境之間,哪種組合最難溝通?」
答案是高情境之間最難溝通,因為彼此閱讀空氣的方式不同,又都很含蓄。
因此在多元跨國溝通時,最好使用低情境對話。
「哪有什麼文化差異,都是個人差異!」我原本也是這麼想,但被作者上述論述說服了。
情境高低,並非固定不變,而是看你和誰對話。有時你是高,有時是低,要覺察自己所處位置。
情境高低沒有好壞之分,人與人之間也有傾向的不同,書中還有個小小判別法:
「高情境更會選擇口頭承諾,而低情境則傾向完整會議紀錄。」你傾向哪一種?
(日常生活與接案歷程分享都在 IG、限動:西打藍)
閱讀量次
聯絡與合作
訂閱電子報,領「我當前 10+ 以上收入源有哪些」一文。
有文字採訪、網站開發,或是諮詢需求,皆可至個人網站參考作品,並聯繫 IG。
或是想分享心情、聊聊天、交朋友,可以來秘密通道找我唷。
Email: frank@siddhar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