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12, 2020

你要當群體裡的最強,還是最弱?

進步與不進步之間


文 / 西打藍 Siddharam

你很強,但還有在進步嗎?


上週問朋友,朋友是自由工作者:「你從『前前公司』離開後,換了公司、又獨立接案一年,你的專業能力有進步嗎?」

他想了想,皺了皺眉,遲遲說不出話來。我又問:「那你在『前前公司』時有進步嗎?」

他想也不想直接回:「當然有!每天都被要求提案要精準,內容細節要做到完美,怎可能沒進步?」

我笑說:「你看,在『前前公司』你就能直接回答有進步,但『之後』你就回答不出來了,那答案很明顯啦。但相信業務跟溝通能力一定是進步不少。」

「前前公司」是間對專業要求很高的工作室,業界名聲響亮。

我會這麼問他,是因為每過一陣子,我都會思考:

這段時間,我還有在進步嗎?

文字打磨地獄期


出社會後,第一次的快速進步期,是在《經典》任職撰述時。

當時一個月雖然只需出產一篇文章,但那篇文章需至少寫六千字,提案時也得經過主編、總編同意,採訪後完稿,還會給其他編輯、記者看過。基本看完一圈回來,文稿上一定會有滿滿紅字,以及各種質疑要你修正。

身為非文字科班出身的我,就得逐字逐句修,從寫文口氣、訪談元素都得字斟句酌。不敢奢求別人喜歡,但至少要達到自己讀了會欣賞的地步。

但常見的是,即使編輯群幫忙校對過,當文稿送到總編桌上時,很可能會被說:「方向不好換一個。」「這篇不行。」然後你就得刪除六千字,重寫。

後來我受不了壓力,跑到一間科技雜誌躲藏休息。我在新的雜誌社過得非常愜意,每天跑跑記者會,跟公關打打交道,稿件完成也不會有人嚴厲批改。

但我知道,我可能在公關、打交道上有進步,但核心的文字能力卻停滯了。

然而,在一個由你說了算的地方工作,你是會上癮的。這就是舒適圈。

往返舒適圈


很快的,我又跳入另一個新領域,前端工程。又經歷一次壓榨式的學習洗禮。

最後結果是好的,我真的成為了新創公司的前端工程師。

在新公司每天一早,資深工程師都會找我,要來順一次昨日寫的程式碼。

這似乎又回到在《經典》的日子,每天都在逼自己,怎麼寫得比昨天更好。只是寫的對象,從文字換成了程式碼。

而現在成為了自由工作者,同時接兩種類型的案子:文字、網站開發。

合作的文字夥伴非常資深,時常提點我怎麼寫會更好;而網站開發則是我說了算。

以理性看來,當然是有人帶著你進步最好。但真的是這樣嗎?

在進步與不進步之間,選擇?


你可以想像在 A 公司,專業領域上你是「最強者」,你說什麼就是什麼,擁有最高的決策權。你是天,也是地。

而在 B 公司,你是「學習者」,大家都比你強,你說的話沒份量,即使盡了百分百努力做出的成果,也常會被人要求重做。每晚睡前都要祈禱,拜託明天提案能過。

你真的會選擇 B 公司嗎?

學習這件事,就像重訓一樣,一定要挑戰你的負荷上限,透過負載超額重量才能破壞肌肉,讓身體重新修復而茁壯。

學習這件事,就像遊戲打怪,要一直突破更難關卡,才能越來越強。打低等級的小兵,經驗值少的可憐。

學習如果不夠痛,那等於沒有打壞重組,只是固化當前的知識,不讓它流失而已。

我的答案,是盡量選擇 B 環境,就算沒有 B 環境,也得突破舒適圈,別讓自己太安逸。

每個當下,都是無數選擇後的結果,選擇沒有對錯,就跟人生結果不會有對錯一樣,沒進步並不會怎麼樣。

但唯一有的,是日後會不會後悔。

所以在進步與不進步之間,我做的選擇是,不讓自己後悔。




閱讀量




聯絡與合作


訂閱電子報,領「我當前 10+ 以上收入源有哪些」一文。

有文字採訪、網站開發,或是諮詢需求,皆可至個人網站參考作品,並聯繫 IG

或是想分享心情、聊聊天、交朋友,可以來秘密通道找我唷。

Email: frank@siddhar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