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18, 2021

如果今年只能推薦一本書

我唯一推薦《人慈》


文 / 西打藍 Siddharam

很少會遇到一本書,在我讀完前,就不停推薦給身邊的好朋友。我上一本極力推薦的書應該是彥菁出的《有一種工作叫生活》,一本適合反思職涯的一本書。

而我最近激推的書是《人慈》,它適合「所有人類」閱讀,它將顛覆你對人性本惡的信念。對,你知道幾乎所有人都信仰人性本惡嗎?

先說,這不是書的業配,而是單純太喜歡,不寫不行的分享。

這本書有快 600 頁,讀完後反而不知從何分享起,不如先寫前 200 頁中,三件最顛覆我價值觀的故事吧。

真實版的蒼蠅王


相信大家都知道《蒼蠅王》故事的梗概。

這則來自 1954 年的預言小說寫著:一群被困在荒島上的兒童建立起脆弱制度後,卻被人性黑暗面的野蠻暴力所代替,造成慘烈結局的故事。

《蒼蠅王》基本定調人性本惡的信念,並受到世界各國讀者喜愛,作者甚至因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然而《仁慈》則開始懷疑,若一群小孩被困在荒島上,真的會如故事說的一樣發展嗎?

於是作者開始尋找歷史上,真實發生過一群兒童因意外被困在荒島上的案例。他真的找到了。

真實事件中,孩子被困超過一年之久。作者在事發五十年後,找到當年那群兒童,親自採訪老年後的他們。並且找到當年的紀錄片。

真實案例的結果是什麼?我想賣個關子,留到最後告訴你。因為故事的真實發展難以置信。我先講本書的理論基調。

霍布斯與盧梭的百年爭辯


霍布斯與盧梭是誰?為何提到他們?我們不需要了解他們的生平,只需要知道,他們各自代表了「人性本惡」、「人性本善」的信念。

霍布斯本著人性本惡的信念,認為人類若缺乏文明與制度,將會退化成未開化的野蠻人。

而盧梭則認為,正是因為文明與制度,讓我們變得野蠻。

孰對孰錯?書中提出兩則疑問:

1. 你認為世界是越變越好,還是越來越壞?

2. 當發生壞事,例如嚴重的飛安事故,而人們在飛機上時,大家會互相推擠取得活命機會;還是會禮讓彼此,互相幫助對方?

幾乎 90% 以上的人,會以負面預測人類行為。然而真實情況恰恰相反。

原因之一,是霍布斯「人性本惡」學說本身更吸引人。為什麼?這點可以從每天的新聞報導看出端倪。

如果新聞報導的標題是:「這個國家非常和平,已經好幾十年沒發生戰爭。」想必沒人會看。

若換一個標題為:「這個國家有潛在毒品戰爭爆發可能。」反而吸引人的眼球。

人本身會被刺激事件吸引,印象也更深刻。

即使現代飛機越來越安全,人們記得的,仍然是那少數幾次的飛安意外,並以此為戒。

在書的 200 頁後,作者也針對我們曾見過的「惡」做出分析,包含納粹、屠殺,其原因是權力與從眾。想知道作者分析的依據,還是推薦看書。

全書可說是兩位時代巨擎的信念之辯,而下則故事則追朔更早期的人類,是如何發展成現在模樣。

馴化的狐狸與馴化的人類


相信你知道,除了當代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其他種人類:尼安德塔人。

尼安德塔人比我們聰明,腦容量大了不少,身體也比我們要強壯,為何最後卻是弱小、不聰明的我們存活了下來?

作者根據演化論研究給出原因,我一樣先賣個關子,先說另一件事:馴化。

我們都知道,經過數千年在草原上的馴化,東亞灰狼變成狗,古埃及野貓變成家貓,野馬也成為載人的馬。

貓、狗的特徵,都是幼年化(可愛)、女性化外觀,能夠溝通,以及友善。

而尼安德塔人與人類呢?沒錯,就像灰狼與狗一樣,當代人類特徵和貓、狗幾乎一致。幼年、女性化外觀,善溝通,友善......,我們的演化方向竟然和貓狗相同。是不是很驚人!

而當代人類能存活下來的原因,和上述特徵有極大關係。我無法三言兩語說盡,還是推薦閱讀書裡的論證。作者幾乎是用故事方式敘述,非常精彩。

接著,要來解答真實版蒼蠅王的故事了。

究竟如何看待人性?


一群困在荒島一年多的孩子們,會發生什麼事?

故事非常單純:孩子們互相幫助,過著一年多快樂自由的日子,甚至「獲救」時還比過去健康不少。

即使一年多中,曾經有吵過架,卻用了非常簡單的方式解決紛爭。什麼方式?快去看書啦。

讀完這三個故事後,相信你內心一定響起「人性本惡」的警報雷達,認為怎麼可能?

沒錯。我剛開始讀時也時時抱有懷疑,至今仍是。同時我也發現自己從未相信「人性本善」,而我打算抱著本書給予的思路,用新的濾鏡重新觀察身邊的所有人,以及自己。

我相信這套新濾鏡,能讓我看見有別於過去的世界:那需要堤防每個人、不能讓孩子單獨外出、越來越壞的世界。

就在即將告別 2021 年之時,讓我把《人慈》這本書列為年度最推薦閱讀的書籍吧。

網路書城網址:博客來TAAZE 讀冊Readmoo 讀墨


閱讀量




聯絡與合作


有文字採訪、網站開發,或是諮詢需求,皆可至個人網站參考作品,並聯繫 IG

或是想分享心情、聊聊天、交朋友,可以來秘密通道找我唷。

Email: frank@siddharam.com

訂閱: